11月13日,由文化部、教育部主辦的,福建省文化廳、福建藝術職業學院承辦的201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很榮幸邀請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林學善大師為福建省第十二期莆田木雕技藝(留青竹刻)培訓班的學員授課,學術講座的主題為:“福州象園木雕”。
林學善 ,1945年出生,1966年畢業于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雕刻專業,師從著名雕刻師阮寶光先生,曾進修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現為亞太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特級工藝美術名藝人。從事木雕半個多世紀,擅長達摩題材的雕刻,在國內外享有“達摩善”的美稱。
今天的課程林學善大師分為三個方面展開分享:
福州木雕技藝可追溯到唐宋,從民間建筑和佛像神龕雕刻發展起來。明末清初,福州木雕發展達到興盛時期,木雕藝人集聚在象園村,隨后產生輻射效應,周邊的大坂村、雁塔村等受其影響,從而形成了三支各具特色的流派:象園、大坂、雁塔。象園派以圓雕半圓雕人物、動物為主,造型簡樸粗獷,刀法剛勁,講究神韻,既保留了木質原有的的色澤和紋理,凸顯自然本色又不失其精湛技藝。
木雕作品《創業艱難百戰多》
福州的象園木雕藝術淵源流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派并且培養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有傳承人,林學善大師就是象園木雕最具典型的代表性傳承人。林學善大師獲獎的作品很多,但最出名的還是他的達摩作品。由于他創作的達摩系列作品個個構思獨到、神型兼備、栩栩如生,他融傳統雕刻技法與現代繪畫手法于一體,善于運用中國畫的虛實相生原理,而且他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還有達摩面壁的悟性和悟道的執著精神,這也是為什么被大家尊稱為“達摩善”的原因之所在了。
楠木雕
林學善大師始終一直堅持學習,并且經常捕捉生活的小細節作為自己的創作源泉,他認為藝術的創作就是來源于生活。樹樁、樹根本不是藝術,但將這些“璞玉”雕琢成“器”,構成豐富多彩的優美造型,化腐朽為神奇”。藝術是相通的,一件作品除了體現本身的材質,也體現創作者的藝術才能和基本功。林學善大師說,現在社會發展速度過快,我們學習的速度不僅要加快,更要擴寬,接下來林大師向在坐的學員分享自己在外的所見所聞。
龍眼木雕 《蒲團達摩》
二、增學養、拓眼界
尼泊爾是個風格獨特的國家,匯聚了多個民族和種族。尼泊爾是印度教和佛教融合的宗教國家,是和諧共存的典范。在這里林學善大師見識到了尼泊爾人通過寺廟神龕、神像和壁畫表現雕刻、繪畫藝博園,通過圖像向同學們展示了這種神圣的藝術。林學善大師講到:“尼泊爾這些藝術品中融合了北方藝術和南方的神話哲學,被一代代傳承了下來,每一個建筑都向我們展示著它們繁榮的歷史”。
視頻觀看結束,林大師說道:“民族傳統的東西是要不斷進行分享的,不斷學習的,我現在70多了,但是一直沒有停止過學習,沒有停止過對新事物、新信息的追求,活到老,學到老。有機會一定要多走出去,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見識,世界那么大,要多看看。”
三、象園木雕技藝演示
林學善大師介紹到,想要指點自然造化,選材和刀工非常重要,而且現在雕刻的工具也在改進,刀與電鉆相結合。一塊具有自然形態美和創作價值的木材,有時一目了然就能確定創作主題,但這種情況極少。一般情況是覺得木材可用,但“怎么用”就要仔細考究,如何將人們難以察覺到的隱藏在樹皮底下的美挖掘出來。在雕刻過程中,除對木材局部作少量的修飾和必要的雕琢外,重點應放在巧妙地利用木材的自然形態上,如枝、須、洞、節、疤、紋理、色澤、態勢等。
象園木雕作品的外貌特征,就在于它保留了木質原有的色澤和紋理,看上去顯得“粗”,其實是有意追求“自然”本色,按現在的說法叫“接地氣”。一件藝術品往往要經過腹稿、圖紙、粗雕細琢、綁枝、塑形等煩瑣的工藝程序,精細打磨之后,更顯圓滑細膩、精美光潤。
林學善作品 龍眼木雕 《長安情》
經營的人多了,而潛心創作的人少了;
做藝術商品的快槍手多了,而甘于寂寞學藝的人少了。
中國民俗民藝才是創作的源泉所在,愈民俗的,愈是會立足于天下。
——林學善
林學善老師講座現場
2017年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福建省第十二期(福建莆田木雕技藝)培訓班
內容:
名師講座 | 林學善 · 福州象園木雕
時間:
2017年11月14日
上午(9:00--11:45)
地點: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行政樓二樓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
林學善
簡 歷:
福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特級工藝美術名藝人。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福州市有突出貢獻的技術拔尖人才”光榮稱號。現為福州市雕刻工藝品廠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高級會員。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根雕藝術委員會理事、副會長。